【首尔韩语】中国学者谈韩国汉字

发布时间:2015-02-18 23:39作者:admin
 
现状
 
  汉文典籍的专业研究者也犯低级错误
 
  2005年和今年,笔者两度在韩国工作,汉语班上的大学生,有相当数量不能正确书写自己的汉名,甚至拿出国民登录证(相当于中国的身份证)来抄,还会抄错,有些学生没有汉名,需要笔者起名。
 
  就连中年的汉文典籍专业研究人员,也不够专业。笔者读韩版的《西浦漫笔》,其中一句:
 
  “刘文静死非其罪,裴寂以罪贬死,而其罪亦非侯君集之比,太宗宜复其封爵,使得与于凌烟之画也。”
 
  书中断句误作:
 
  “刘文静死,非其罪。裴寂以罪贬死,而其罪亦非。侯君集之,比太宗宜复其封爵,使得与于凌烟之画也。”
 
  几处误断并非排版错误,因为后面附的韩文译文,就是根据这个错误的断句来译的,译注者不识“侯君集”是人名,将“侯君”译成了“诸侯”。
 
  很难想象,朝鲜半岛旧时熟读汉文经史的传统文人,会犯这种错误。
 
  这种汉文读写能力的衰落,令人惋惜。它是韩国数十年来文字教育政策的产物:一直在“韩汉并用”和“废汉用韩”间摇摆,汉字教育一路下行。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前后,时任韩国总统朴正熙强化推行韩文
 
        专  
        用政策,影响十分深远,产生了几乎完全不识汉文的“表音字一代”。
 
  结果带来了很多问题。不识汉文,如何领略祖先留下的巨大汉文文化遗产?当然可以借助现代韩文译文,但,原诗文铿锵的声韵及起伏跌宕的唱叹之美,也能通过译文来领略么?
 
  “这当然有点遗憾,不过,现在的年轻人不太关心历史,他们不太在乎这些。”韩国同事吴教授笑着说。
 
  有的汉语词韩国人一听就懂
 
  韩日越语,保留了一些汉语古音
 
  吴教授今年41岁,在中国留过学,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,汉语不错。吴恰好出生于韩国总统朴正熙强化推行韩字专用政策的上世纪70年代,因此他的经历,有一定代表性。
 
  据吴教授介绍,他上初中和高中时,一个星期有一两个小时的汉字课,一般由国语老师兼任,不设专任教师。这种课有考试,必须通过。6年一般可学600个左右的汉字(教育部有规定),但学生大部分不
 
        努力,学过之后大多很快就忘了。
 
  当时的初高中全国入学考试,国语100分,其中汉字部分占4到5分。据说后来连这个也取消了,学生就更不重视了。现在国家虽也有汉字能力考试,但除非是从事记者一类跟文字有关的工作,否则对一个
 
        人的事业发展影响不大,因此,推动作用甚微。
 
  因此,年轻的吴教授这代已跟父辈那代形成了鲜明的差异。
 
  “我的父亲,汉字能力很强,看到报纸上的韩文,可以转换成它原用的汉字。在我很小的时候,《朝鲜日报》、《东亚日报》上,一半都是汉字。”吴教授补充说。
 
  因为汉字基础薄弱,吴教授上世纪90年代上大学时,很快遇到了麻烦:发到手上的经济学、法学课本,汉字很多,尤其是法学课本,有百分之七八十(专业术语必用汉字)。
 
  我问为什么,答说,因法学术语多从日语来。我点了点头,日本汉字及其在东亚文明圈中的作用,也是个有趣的话题。吴教授同意,多学汉字有好处,可以帮助理解韩语汉字词的深层含义。
 
  “你的汉字基础,对你后来学习汉语有帮助吗?”
 
  “当然有帮助!帮助很大。外国人认为学中文最容易的,就是日本人和韩国人。学习汉语时,很多词的发音都好像是听过,因为跟韩语很像。”
 
  吴教授说的发音似曾相识,是很多学汉语的韩国人和学韩语的中国人的共同体会。绝大多数常用汉字都有对应的韩语发音,而这种韩语发音,又保留了大量的汉语古音。
 
  现代的语言学者,在构拟研究汉语古音时,除了借助各地方音以外,还可以利用外语里的汉语借词,主要是利用日语、朝鲜语、越南语中所保留下来的汉字读音。
 
  也正因为韩语里保留了大量的汉语古音,所以那些汉字词的发音,虽然与今天的汉语普通话多有差别,却也有相似之处,并有规律可循。有些词的发音,跟普通话非常接近,如“当然”“少数民族”,这类词我
 
        一说韩国人就能听懂。
 
  蓝领命儿子学中文
 
  要出人头地就得知道汉文
 
  至于汉字教育对汉语学习的帮助,更是显而易见的。同系的另一位韩国同事,年过半百的郑教授,就是典型的例子。
 
  据郑教授讲,他祖父为李朝大儒,在郑教授幼年时,每日严厉督责他写数个小时的汉字。因此,成年后的郑教授,在与我们一道游览名胜古迹时,阅读汉文碑文,基本没问题。也因有此基础,后来郑教授
 
        仅学过一个多月的汉语,就能和中国人用磕磕绊绊的汉语交流。
 
  即使不考虑对汉语学习的帮助,韩国的知识阶层也颇有些人主张加强汉字教育,比如吴教授认为:“普通百姓学韩语就够了,重要的工作,深一点的学问和高雅文化,不懂汉字不行。”
 
  关于“深一点的学问”,吴教授举的例子是用汉文写成的朝鲜王朝实录中的经济史料,现在韩国有汉文阅读能力的往往不懂经济学,懂经济学的又往往不懂汉文,非常不利于经济史研究。
 
  1999年2月,在时任总统金大中的大力倡导下,韩国政府提出《推动汉字并用方案》,并决定,在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,将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汉字标记,以适应世界化的时代潮流。
 
  10年后,在2009年,韩国健在的21位历届国务总理,有20位联名上书给李明博总统,疾呼“半个世纪以来,由于‘专用韩文’的错误的文字政策,今天我们陷入了比上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还要危急的文化危
 
         机”,建议敦促在韩国小学实施正规汉字教育。
 
  “现在一般不同意完全取消汉字教育。”这是吴教授口中的当今韩国主流意见。这种看法,笔者从20岁的学生小朴那里得到了间接的证实。
 
  据小朴介绍,他的弟弟13岁,3年前自费在学院(相当于中国的课外辅导班)学过一两年汉字,不到1000字,得了最初级证书。学汉字是父亲所命,其父现年55岁,蓝领,一般繁体汉字能写能读(韩式发
 
         音),坚持认为要出人头地就得知道汉文。
 
  这位中年人的意见是,英语最重要,但汉字也是必须的。
  • {eyou:prenext get='pre' titlelen='18′/'}
  • {eyou:prenext get='next' titlelen='18′/'}